20161206

台灣與哥本哈根的距離

我歸結目前為止在台灣大家不騎單車通勤的原因(完全沒有考慮過的就算了):(1)沒有單車道,(2)PM2.5,(3)太熱。

PM2.5或空氣污染的問題不是不重要,這是大環境問題,需要努力的很多;太熱,的確可能比北歐冰天雪地下騎車還不舒服,也許他們希望到熱帶地方流汗騎車也說不定。如果這兩個是關鍵問題,那就可以不必往下看了,拜拜!

從長期關注這議題的敏玲那邊,看到「端傳媒」的《哥本哈根啟示:如果建立有保障的基礎設施,人們會主動騎單車》。這篇的原文應是"Two-wheel takeover: bikes outnumber cars for the first time in Copenhagen"。雖然中英文標題相異,以中文這篇破題「基礎設施」,那就來看哥本哈根的單車友善基礎設施,還沒去過丹麥,不過Google Streep Map可以提供親臨般的體驗。以下都以2016年5月份最新的街景為例:

文章提到的Kissing Bridge(本圖是2016年5月份正在施工還未開放的街景),在交通瓶頸或是方便施工的地方有自行車陸橋的確是單車友善亮點,但造價不菲,整個哥本哈根也才剛起步在蓋,數量並不多。像高雄自行車道系統中,前兩座自行車陸橋(蓮池潭與前鎮之星)其造價就佔2015年所有750公里的自行車道總經費的一半。

文中提到的Nørrebrogade是穿過市中心跨過運河的精華大街,從這張離鋒時間的街景,可以清楚看出路幅的配置基本上是人行道/自行車道/汽車道各佔三分之一,的確已經是「最大」的自行車道。即使如此,在巔峰時間單車通勤使用者仍是覺得太狹窄。

等一下!自行車道?這跟在台灣的我們的認知差多少?路幅是很大,但邊界其實只是低低的路緣石,而且只有在路口有藍色自行車道標示。這算是保護型(Protected)?或有區隔的自行車專用道嗎(Separated)?

單車友善基礎設施包括自行車道硬體,限縮汽車空間只剩一道、40公里的速限都是單車友善設施。還有180%的汽車稅之下,常民就有很大的比例會選擇騎自行車。如原文所示,哥本哈根的自行車使用率已經超過汽車,絕非只是自行車道的問題!